张国伟院士受聘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
10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在行远楼第三会议室举行聘任仪式,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为学校特聘教授、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校长于志刚为张国伟院士颁发聘书。
于志刚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张国伟院士长期以来与学校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合作,特别强调了张国伟院士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对张国伟院士受聘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和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表示感谢。于志刚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国伟院士在中国海洋大学今后的工作,学校将在支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完善、学科方向凝练以及校际间的深度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张国伟院士表示,很荣幸能够受聘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他说,中国海洋大学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成为满足“国家急需、国际一流”发展要求的重要阵地。他表示,学校有着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科研平台、深厚的海洋学科基础,特色和优势学科显著,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可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和潜力。他着重阐述了对重大科学计划推动、人才团队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构想,期望能够更好地服务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主要领导及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了聘任仪式。
附:张国伟院士简介
张国伟教授,1939年1月1日出生,河南省南阳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曾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科学》、《地质论评》、《高校地质学报》等10多种学术刊物编委或副主编等,现任《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地学前缘》编委等。
张国伟院士呕心沥血,笔耕不止,著作等身,出版著作6部和中英文版秦岭岩石圈图丛各1套,发表论文36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上世纪90年代,他紧抓大陆动力学研究前沿,亲自建立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加盟中国海洋大学,开拓提出洋底动力学研究,创立了洋底动力学研究所,通过海-陆对比,从地球系统角度思考地球的根本科学问题,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基于他各方面的重要贡献,他先后获得多种荣誉,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战线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并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度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同时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张国伟院士也是2014年全国首届两位获此殊荣的大学教师之一。
张国伟院士勤于教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大量青年教师、10多位博士后和三十余位博士等。他们逐渐成为了各单位的学术核心或业务骨干,包括西北大学原校长孙勇教授,西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合肥工业大学、新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相关地球科学学院的多数院长,以及多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张国伟院士重才惜才,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支持多个领域、多个单位的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任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推动了国家相关精品课程建设和各项政策等,为国家地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热爱并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启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秦岭-大别造山带是中国中部东西向的重要地理、气候、地质、人文、历史的重要分界线,张国伟院士对此开展了50多年持之以恒的研究,不仅对其地质演化具有深刻认识,在造山带研究领域也具有国际权威性,其成果不仅被拓展到各个相关学科,且目前这些成果正服务“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且这些他力推申报成功8个世界地质公园,造福当地百姓;此外,他早期以华北地块南部为重点,进行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与早期地壳演化,在中国缺铁的年代,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初,他以整个华南地块为基地,开展大陆构造探索与海相油气勘探远景研究,为中国缺油时代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动力。
他不仅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文理兼备,而且足迹遍布全球,立足中国,对比世界,学术视野高远、深邃,面向国际一流、国家急需,以秦岭为重点的中央造山系及两侧盆地的造山带与盆地的综合研究,并对比考察研究了国内天山、阴山、祁连、昆仑、青藏、三江横断山脉和东南沿海,同时,对比研究考察了国外世界主要造山带与地块,诸如阿尔卑斯、欧洲西海岸、中欧海西带、波西米亚地块、波罗的地块、北美地块、英国西海岸、美加科迪勒拉与阿帕拉契亚、伊朗地块与扎格罗斯造山带等。先后承担完成 “富铁矿研究(河南中部富铁矿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化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形成演化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石化集团前瞻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等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的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基金、地矿、石油、冶金等部门科学研究项目20多项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9项。他多次应邀到美、英、德、加拿大、瑞士、奥地利、北欧、中东伊朗、非洲等多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讲学与考察。在造山带与前寒武纪地质、区域大地构造和大陆构造研究,尤其秦岭与中央造山系和相关盆地、中国华北地块南部及冀东迁安等早前寒武纪地质、以及国内外主要造山带对比与大陆动力学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