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过程监测平台

Monitoring Platform for Submarine Process

海底过程监测平台

构造地貌学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海底构造,海底环流和极端气候作用在海底边界层上的互馈作用。海底构造运动是塑造海底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动力和内动力,海底新构造是最新地质历史时期在现代海底地貌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构造。

海底构造地貌学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随着新的测年和海底高精度、全海深多波束等立体探测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海底构造地貌研究,尤其是与俯冲带大地震、地震海啸、海底滑坡、水合物分解相关的地貌变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使海底构造地貌成为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并在灾害防御、环境和气候变迁、新构造演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根据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不同可以将海底构造地貌与强震研究分成三个尺度:

(1)万年尺度的研究聚焦于与强震活动相关的微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的量化;

(2)百万年尺度(104-106)的研究主要关注第四纪时期的与活动构造相关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机制;

(3)千万年尺度(106-107)则主要关注与新构造相关的区域海底板块格局和宏观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五子顶综合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五子顶综合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五子顶站)以青岛崂山区中国海洋大学五子顶野外站为基地,针对地震、地电、地磁、电磁波、形变、核爆等多种地球物理目标,开展地震、重力、电磁、GPS等地球物理观测和研究,发展新型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形成对青岛都市圈及周缘地区的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能力。

五子顶站地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核心位置,北邻五莲-烟台断裂带青岛段,西侧是具有发生大地震潜力的沂沭断裂带。五子顶站作为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地球物理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节点,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都市圈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并服务国家安全同时实施周边核爆试验监测,重点开展山东半岛NW向活动断裂的现今构造和活动规律研究,可以为青岛都市圈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地震等灾害监控信息,服务国家防震减灾,为应急管理提供关键数据。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解释,揭示地壳结构信息以供深入研究,进而解决中国东部构造块体之间现今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等重要的科学问题。五子顶站还开展地质灾害相关的科普,向社会宣传地震等灾害的科学知识。

五子顶站目前拥有Trillium Compact宽频带地震仪4套,SmartSolo三分量和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120台,RefTek125A短周期地震仪90台,贝尔雷斯重力仪1台,以及多台磁力仪和资料处理服务器。

空间对地观测与海底地壳形变研究室

空间对地观测与海底及海岸带地壳形变研究室由InSAR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学应用三个部分组成。

主攻方向为:以InSAR、PS/CR-InSAR为观测手段,获取长条带、大范围海底构造活动微量形变信息,研究现今海底及海岸带地壳运动状态、构造应力场格局、活动构造形变特征。以GPS为观测手段,研究海底及海岸带地壳形变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获取洋陆过渡带各种尺度的现代构造运动图像;对俯冲系统一系列重点地震危险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和构造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定量研究和解释,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开展GPS与InSAR的联合应用研究。将GPS与InSAR两种空间对地技术有效结合,获取高精度、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结果。以GPS和InSAR为观测手段,俘获同震形变变化,监测大震后产生的弛豫形变,研究地壳与断层介质性质及其应力应变场演化。结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结合电磁卫星,以及低轨卫星定轨,开展热红外、可见光、雷达等多源遥感综合地震应用研究,以及GPS TEC、电磁卫星的电离层地震扰动特征研究,为地震立体监测、预测研究提供物理基础。

科研工作以野外观测为支撑,实验室拥有GPS接收机、InSAR角发射器,多套地震学、InSAR、GPS处理软件,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光谱分析仪等辅助设施。

  • 联系人

    王楠

  • 电话

    0532-66783975

  • 责任教授

    郭玲莉

  • 邮箱

    guolingli@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