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索艳慧副教授在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发布人:韩东庆 发布时间:2019-06-21 浏览次数:1594

2019年6月15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了题为“Eastward tectonic migration and transition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Andean-type continental margin along Southeast China”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索艳慧副教授李三忠教授等合作完成。


华南陆缘中生代期间为安第斯型活动陆缘已成为学术共识,并存在大量的岛弧岩浆岩、弧后前陆盆地等证据。因海域资料的匮乏,就该安第斯型活动陆缘的发育位置、完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缺乏统一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南海、东海海域的地震剖面和岩浆岩的地化分析工作,海陆结合,并借助Bandlands软件的古地貌重建工作,厘定了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华南安第斯型陆缘弧后前陆盆地-陆缘岩浆弧-弧前盆地的完整结构揭示了其向东的构造迁移和转换特征结论如下

(1)古太平洋板块于早侏罗世早期(~200 Ma)俯冲启动,华南陆缘由被动陆缘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在东海海域形成一条NNE、西至政和-大埔断裂、东至东海雁荡低凸起陆缘岩浆弧,在古地貌重建方案上显示为一条高达4000米的海岸山脉;江山-绍兴断裂以西的浙西北地区发育向西的褶皱-冲断带和磨拉石建造、为该时期的弧后前陆盆地;雁荡低凸起以东的东海区域发育一些列向海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海相沉积,为该时期的弧前盆地。而南海北部区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部位,其弧后-岩浆弧-弧前系统转为NEE向展布白云凹陷和潮汕坳陷为该时期的弧前盆地

(2)古太平洋板块于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发生俯冲后撤,华南安第斯型陆缘由挤压转换为弧后伸展构造背景。古地貌重建方案上显示为白垩纪期间海岸山脉的垮塌、构造上表现为浙西北和东海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反转为拆离断层,陆缘岩浆弧向东迁移至台湾-琉球地区。而南海北部地区由于受到来自南部的微陆块的碰撞作用,其陆缘岩浆弧位置未发生迁移。135-100 Ma期间,该微陆块碰撞作用迁移至华南陆内华南陆缘以左旋扭应力场为主

(3100-72 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继续俯冲后撤,古南海弧后扩张,华南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逐渐转换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华南陆缘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围限南海北部陆缘岩浆弧的逆冲断层也反转为拆离断层、南海北部陆坡表现为一个NEE向展布的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72-66 Ma),太平洋板块开始代替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受太平洋板块-古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作用的影响,华南陆缘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9.10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