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团队王光增博士后在TOP期刊《Gondwana Research》发表渤海湾盆地成因机理研究成果

发布人:韩东庆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717

2020年9月14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发表了题为“Deep-shallow coupling response of the Cenozoic Bohai Bay Basin to plate interactions around the Eurasian Plate”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光增博士后和李三忠教授(通讯作者)等合作完成。

渤海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近二十年来,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前人对其形成演化与周缘板块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层展布、构造变形样式、岩浆和断裂活动规律、构造沉降史和热史、岩石圈热厚度和壳幔结构等方面证据,认为:(1)大陆尺度的先存薄弱带的差异活化是渤海湾盆地次级构造差异演化的根本原因;(2)古近纪渤海湾盆地深部的地幔上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或俯冲速率变化关系没有成因联系,主要是其深部滞留的依泽奈崎板片脱水的结果;(3)就其新生代遭受的走滑作用而言,始新世主要与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逆时针转向有关,渐新世开始则是印度-欧亚碰撞导致的块体旋转和侧向逃逸的结果,新近纪年轻的菲律宾海板块的低角度俯冲和顺时针旋转则使渤海湾盆地遭受的走滑作用有所减弱;(4)印度-欧亚碰撞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造成的双向挤压导致了渤海湾盆地古新纪末的构造反转;(5)而太平洋滞留板片以及印度-欧亚碰撞引起的地幔流的注入则导致了该区新近纪晚期的构造活化。


图 渤海湾盆地深浅部耦合演化地球动力学模型

  

Wang, G.Z., Li, S.Z., Suo, Y.H., Zhang, X.Q., Zhang, Z., Wang, D.Y., Liu, Z., Liu, Y.J., Zhou, J., Wang, P.C., Guo, L.L., 2020. Deep-shallow coupling response of the Cenozoic Bohai Bay Basin to plate interactions around the Eurasian Plate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