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团队曹现志博士后在国际一区权威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华南地块中生代岩浆作用成果
2021年3月17日,国际一区权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ynamic origin of Jurassic-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曹现志博士后和李三忠教授,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Nicolas Flament讲师和悉尼大学Dietmar Müller教授合作完成。
华南地块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经历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已有丰富研究,但缺少时空定量分析,且其地球动力学成因也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收集780个已发表岩浆岩测年数据,将其与数字地质图结合,定量分析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岩浆作用存在四个峰期:190-175 Ma,165-155 Ma,145-125 Ma和105-95 Ma,前两期事件主要发生在华南内陆(距当时俯冲带约550-1200km),主要为侵入岩。而后两期主要在沿海地区(距当时俯冲带约400-800 km),主要为喷出岩。本文基于两个全球板块重建模式,计算了该时期俯冲板片通量(单位时间在单位长度的俯冲板片体积),发现在~145-120 Ma之间华南东部古太平洋俯冲带俯冲通量(每千米)约0.018 km2 / yr,远高于200 Ma以来的的全球平均水平(0.005 km2 / yr)。该时期的强烈俯冲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时间相吻合。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华南地区的白垩纪岩浆作用与俯冲板片脱水引起的岩浆活动有关。相比之下,侏罗纪岩浆活动期间的俯冲通量要低得多(0.003-0.007 km2 / yr)。本文使用相同的两个板块重建模式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地幔流动模型,发现侏罗纪华南内陆处于上地幔上升流地区。进而本文认为,这些地幔上升流与含水的地幔过渡带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地壳熔融,进而导致了侏罗纪板内岩浆作用。
Cao, X.Z., Flament, N., Li, S.Z., Müller, R.D., 2021.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ynamic origin of Jurassic-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Earth-Science Reviews.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