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邹志辉副教授在Tectonophysics发表郯庐断裂带高精度速度建模成果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2-01-03 浏览次数:1166

2021123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ectonophysics》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teleseismic tomographic crustal imaging for potential seismogenic segment of the central Tan-Lu Fault Zone, East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邹志辉副教授、李三忠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周华伟教授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华研究员合作完成。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规模一条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其中部的山东段是郯庐断裂带所有分段中地震活动最活跃的一段,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1668 年郯城8.5 级大地震(图1)。郯庐断裂带中部目前的地震活动极其不均匀,且存在一个从莒县到潍坊之间长达150km的地震平静段。然而,限于目前的地球物理分辨率的不足,对于郯庐断裂带切穿地壳的样式,以及莒县-潍坊段的断层在地壳深部的活动性情况均不清楚。

针对这些难题,该文横跨郯庐断裂带布设了70余千米的地震测线,并研发了新型的多尺度远震层析成像方法,使郯庐断裂带下方的地壳速度结构的分辨率达到了5 km。研究结果清楚地显示了郯庐断裂带东侧的昌邑-大店断裂(CDF)和安丘-莒县断裂(AJF)下方存在近似垂直的低速带(图2)。与地震活动性和其它地球物理剖面的联合分析表明,东侧的分支断裂可能以近垂直的方式切穿地壳,且其在深部的活动性明显强于西侧的鄌郚-葛沟断裂(TGF)和沂水-汤头断裂(YTF)。这暗示,东侧的150km长的地震平静段可能是一个地震空区,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潜力。

  

  

1 郯庐断裂带中部的断层(红色曲线)和地震分布(黑色和红色圆圈),以及我们的地震测线(蓝色三角)。

  

2 所建立的速度剖面(b)与其它资料(a:地表地质;c:接收函数;d:地震活动性)的联合解释结果。

  

Zou, Z., Zhou, H., Lin, F., Fang, L., Li, S., 2021. High-resolution teleseismic tomographic crustal imaging for potential seismogenic segment of the central Tan-Lu Fault Zone, East China, Tectomophysics.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2100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