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刘永江教授团队博士生周桐在国际顶尖地学期刊ESR发表中亚造山带东段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演化的最新成果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5-02-23 浏览次数:13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永江教授团队的博士生周桐,在国际顶尖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中亚造山带东段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演化的最新成果。

中亚东部造山带是一个多构造体系相互叠加的区域,研究人员对中亚造山带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地块之间的相关性和构造属性以及地块周围古大洋的俯冲过程和俯冲起始时间,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争论。

通过对比研究中亚造山带东段蒙古东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块的基底组成、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该成果认为早古生代晚期,蒙古东部的Ereendavaa地块和中国东北的Erguna地块、佳木斯(Jiamusi)地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MamynBureya地块,分别构成了Ereendavaa-Erguna-Mamyn地块链(EEMB)Bureya-Jiamusi-Khanka地块链(BJKB),并可能相互连接,构成了一条长而统一的地块链。

结合这些上述地块晚古生代岩浆岩和相关蛇绿混杂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该成果认为晚石炭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沿EEMB东北缘开始东南向俯冲,晚石炭世晚期Pathalassa洋沿BJKB东缘开始西向俯冲。随着蒙古-鄂霍茨克洋和Pathalassa洋的持续俯冲,EEMB-BJKB地块链发生弯曲,形成了一个向南打开的弧线,构成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的雏形。该成果对中国东北山弯构造形成增生造山带构造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图



论文信息:

Tong Zhou, Yongjiang Liu, Qingbin Guan, Boran Liu, Wenjiao Xiao, Sanzhong Li, Zhaoxu Chen, A. Yu Peskov. 2025.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Earth-Science Reviews, 262, 105046.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5.10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