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奥联合地质考察深化特提斯洋演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刘永江教授团队赴奥地利开展国际合作



为加强国际学术合作,推动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永江教授、关庆彬副教授于2025年6月20日至7月5日赴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地区,与欧洲科学院院士、萨尔茨堡大学Franz Neubauer教授团队开展联合野外地质考察。此次国际合作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及面上项目,聚焦于Gleinalpe、Speik、Saualpe-Koralpe等基底杂岩的古生代构造演化,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原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构造重建的关键证据,为全球特提斯域早期演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作为全球最显著的陆陆碰撞带,记录了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多期洋盆开合与大陆拼合的历史。然而,其前身——原特提斯洋(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演化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东阿尔卑斯Gleinalpe、Speik、Saualpe-Koralpe杂岩作为造山带的核心基底单元,保存了早古生代洋壳俯冲、高压变质及岩浆活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特提斯早期动力过程的“地质档案”。本次联合考察通过系统开展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分析,力图厘清这些基底杂岩的构造属性与演化时序,为重建特提斯洋多阶段演化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中奥联合考察是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化国际学术合作的重要实践。团队与萨尔茨堡大学Franz Neubauer院士团队深入交流,共享野外观测数据与研究方法,为后续实验室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不仅拓展了我国在特提斯构造领域研究的国际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在全球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推动对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的全面认识。
刘永江教授与Franz Neubauer教授讨论野外问题规划考察路线
刘永江教授团队野外识别岩性与采样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关庆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