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亮点成果
亮点项目 | ||||||||||||||||
2016年实验室新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实验室项目等各类项目103 项(主持),合同额9162 万元,各类科研项目实际到账经费10486万元。承担的项目以纵向项目为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获批立项。项目负责人王厚杰教授,经费2800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6-2021年。该项目拟选择受大型水库调控影响最为显著的长江、黄河及其河口为研究对象,开展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 XXXX海域海底综合调查计划。项目2016年获得持续支持,经费4600多万元。项目累计获得近3亿元支持,为保密项目。 |
亮点文章 |
刘鑫博士2016年的国际知名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文章被AGU选为亮点文章(AGU Research Spotlight),并在其EOS网站进行了相关报道(https://eos.org/research-spotlights/mapping-the-movement-of-energy-under-japan)。JGR主编点评为:“The work provides one of the rare examples of joint inversions simultaneously of P- and S-wave traveltime data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nisotropic properties of the real earth account.”(该文是极少的利用P波和S波走时联合反演各向异性构造特征的研究案例)。 李广雪教授团队2016年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的成果,被121期JGR杂志选作封面成果刊出。 2016年度,围绕西太平洋-欧亚大陆之间的大陆边缘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总共发表论文46篇,作为Geological Journal(影响因子2016年为2.338)“两洋一海”专辑出版,并被Wiley出版社在其网站重点推介。该专辑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
亮点人才 |
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引进青年英才一层次教授于胜尧。于胜尧教授主要从事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研究。近年来,在大陆深俯冲板片俯冲和折返阶段的变质和深熔作用过程和机制,深熔作用与大陆地壳生长和分异的关系等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近5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和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迄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 Precambrian Research,Gondwana Research和 Lithos等地学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 从中国科技大学引进青年英才一层次教授赵彦彦。赵彦彦教授主要从事沉积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碳酸盐岩的矿物类型、碳氧硫锶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含量以及微区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含量对古环境、古气候及生命演化等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近5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基金和2项博士后基金项目。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Geology, Precambrian Research和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地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2016年作为第三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论文1篇。 总之,通过2015-2016年度人才引进工作,最终新引进国际学者XXXX教授1人,XXX教授XXX教授1人,青年英才一层次教授2人(于胜尧、赵彦彦)。此外,实验室成员2016年新晋升教授1名(乔璐璐),副教授5名,引进师资博士后2名。 |
亮点会议 |
由本实验室资助的《第二届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于2016年7月2日-3日在青岛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Suppe、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等出席会议。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中石化胜利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中海油服物探研究院、石油工业出版社、美国ION公司 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科研、出版单位以及10余所国内外公司的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Suppe等在内的百余位专家针对当前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的前沿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于2016年10月28-30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任建国处长等出席并致开幕词。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期间,来自国内数十家涉海单位及科研院所的近350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着中国边缘海海底长期观测、海洋动力过程与观测、近海海底过程与观测、海底观测技术、海底冷泉/热液观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与油气、海底动态变化观测及其地质灾害和工程环境响应、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集成观测分析系统等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深海生态和生物地球科学等议题开展跨学科交流。 |
亮点技术 |
自2009年起,赵广涛教授团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海底边界层长期原位观测系统样机(Benvir),相继在我国南海和东海成功进行了深海试验和应用,并于2013年7月通过验收。本设备采用可视化监控投放技术支撑,弥补了传统海底观测装置“盲投”方法的不足,保障了系统安全投放与海底“软着陆”。 自2010年起,李予国教授团队研制了1000A级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机样机,到2014年底,1000A级大功率逆变系统已完成水下发射测试,4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样机在我国南部海域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3年起,刘怀山教授团队开发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能源地球物理立体探测系统及相关配套技术,并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立体探测、随钻地震信号处理、地震海洋学近海海洋水体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到2014年底,已成功研制一套海洋小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拖缆采集系统和二条试验性海洋垂直缆,并开展了实际应用。 |
亮点建设 |
依托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地震局将共建“五子顶洞体地震观测站”,并于2016年11月25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了签约仪式。此次共建地震观测站对促进校局合作发展,增强青岛市地震观测水平,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观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观测站建成后可以成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地震科普基地,具有全国示范性,有利于增强国民地震安全意识。通过该项目的建立,也将促进学校地球物理和地质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2014年建成2600吨级海大号地球物理调查船,并下水作业,大大增强了实验室海上综合调查能力。 2015-2016年两批次在学校985支持下,累计购买海底地震仪33台,并在2015-2016年的马里亚纳万米深海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深海大洋研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