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际合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海洋大学代表团赴韩参加2025年IAGR国际会议成果丰硕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10
2025年11月2日至6日,第二十二届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IAGR)会议暨“从冈瓦纳到亚洲”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成功举行。受大会主办方特邀,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行七人,在实验室主任李三忠教授率领下赴会交流。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术报告、荣获国际期刊最佳论文奖以及深入的野外考察,充分展示了实验室在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雄厚实力,以主动融入和引领国际合作之姿,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会人员合影
1. 深耕国际平台,彰显学术主导力
IAGR会议是地球科学领域,特别是超大陆演化与亚洲构造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平台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不仅是会议的长期积极参与者,更是重要的建设者与推动者——曾两次成功承办该会议,实验室主任李三忠教授亦连续担任两届会议轮值主席。此次李三忠教授以“会议前主席”身份受特邀参会,并与大会主席Santosh教授等国际权威专家共商会议未来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及该实验室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与话语权。
本次出访,实验室组建了涵盖构造地质学、全球板块重建与地球化学等多研究方向的核心团队。七名成员依托七项不同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协同的“集团军”式交流阵容,为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为期两天的室内会议中,来自11个国家的153名学者展开了密集高效的交流。实验室副主任刘永江教授受邀作题为《Late Paleozoic tectonics of Eastern CAOB》的大会主题报告,分享了在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方面的最新突破性认识,其提出的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王光增副教授、陈龙副教授、关庆彬副教授与刘勃然博士后则分别就大洋微大陆、地幔柱地球化学、东北亚块体构造属性等前沿课题作了展板报告,与各国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永江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左)曹现志教授发表获奖感言(右)
尤为瞩目的是,实验室曹现志教授与李三忠教授合作发表于《Geoscience Frontiers》的论文《Earth’s tectonic and plate boundary evolution over 1.8 billion years》(地球18亿年构造与板块边界演化),荣膺该期刊2024年度最佳论文奖。这一国际权威奖项,不仅是对论文本身学术价值的极高肯定,更是中国海洋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赢得了全场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与祝贺。
2. 野外实践交融,深化区域国际合作认知
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在后续的野外考察中,海大团队与各国同行一道,深入朝鲜半岛京畿道地块西部,实地考察了二叠-三叠纪朝鲜碰撞带的关键地质现象。从代表全球性裂谷事件的条带状铁建造,到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基底片麻岩,再到揭示复杂变质过程的斜长角闪岩,团队成员将室内研究成果与野外实地现象相互印证,与国际同行在野外现场展开了生动而直接的学术对话。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理解,也为未来与韩国乃至环太平洋国家学者在该区域的共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实验室与会人员野外合影(左)李三忠教授野外讲解构造现象(右)
3. 载誉而归,以更开放姿态续写国际合作新篇
此次韩国IAGR之行,是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团队不仅实现了“展示成果、学习前沿、交流思想”的预期目标,更通过荣获奖项和深度参与学术领导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际冈瓦纳与亚洲构造研究重要中心之一的地位,将学校和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